白鹿原–并不遥远的故事

  白鹿原是在大学看的,当时看并非是因为矛盾文学奖作品,而是因为其中很多SEX的描写。一直以来想写一篇书评,但也没有机会,毕竟看过时间太久,许多深刻的感触已经消失,另外是看到了很多很好的书评,怕自己写出来的太过丢人。

  我高中的时候,贾平凹的一本《废都》很轰动,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只知道妈妈说这本书很黄,究竟什么是黄也是搞不清楚的。04年,某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 “茅盾文学奖”的得奖作品集,其中就有《白鹿原》。我把这些书名抄写在本子上,作为我05年的读书目录。第一部是《穆斯林的葬礼》,第二本就是《白鹿原》,看的都是e书时空制作的电子版(省了购书的钱和放置的空间)。
  
  之所以一开始就提起贾平凹,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后,对陕西这个地方和当地古老的乡土文化有了点新的认识。贾平凹、陈忠实这些作家的写作语言和风格特点都是突出的,带着浓重的陕西秦腔味道。似乎从那些铿锵直爽言简意赅的语句中,能闻出黄土的气息,风沙的气息。
  
  《白鹿原》这本书,值得传代。因为它讲的是一个民族传统的故事,虽然其中多少有点虚构,有点夸张,可是所谓的传说,自然是有虚构和夸张的。勤恳老实的耕读,学为好人,这个良好的传统就应该保持下来。那些有关白鹿的描写,自然都是虚构的,但那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升华。
  
  其中描写的,对祖先的重视,学为好人就要尊敬祖先,拜祭祖先,修建祠堂,是封建迷信残余,那是时代限制,当时西方现代科学还没有在中国普及了。当时冷医生对于中风、疟疾等疾病还是束手无措的,白嘉轩是生长在清末明初,不可能没有这个历史的局限性。
  
  这本书中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我认为是很深刻很说明问题的,作者借着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说明了他自己对许多历史问题的看法。比如朱老先生,朱先生是白鹿书院的先生,被乡民们看得是能卜善卦,临死的时候有白鹿的神迹显现,老先生死的时候不用棺材,不用砖砌墓室,是料定了将来有人会挖墓的,果然红卫兵就去挖老先生的尸骨作为封建腐朽出来批斗,老先生当时用布头包了一块砖头,红卫兵找不到可批斗的物事,只有在这块砖上打主意,打开了一看,里面有两句话:天作孽尚可活;人作孽不可活。红卫兵一看一激动,果然是封建余孽啊,躺在坟墓里还不安生。其中一个就把砖头狠劲儿往地上一摔,没想到成了两半,砖头里面还有一句:“折腾到什么时候算完啊”。原来老先生早就料想到了文革这场浩劫!
  
  白鹿原这篇小说写于1989年,当时文革给人民造成的心理创伤还是记忆犹新,在作者的心中,动乱从清末就开始了,一直到文革,从未停息,有时候是社会动荡,有时候是自然瘟疫。最遭罪的是人民百姓啊。
  
  再有就是书中安排的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灵、鹿兆谦(黑娃)这几个“晚辈”的命运。白孝文是一个堕落分子,是真正的大叛徒,懂得曲意逢迎,甚至出卖自己的兄弟,踩着别人的尸骨往上爬,到最后却成了革命的功臣,当上了光荣的县长,真是具有讽刺意味,作者没有安排白孝文堕落到底背运到底,反而叫他“ 青云直上”了,这就写出了作品的深度来了,更加具有现实性了。
  
  白灵的死是又一个讽刺。革命开始的时候,共产党恨的是出叛徒,不光有“大兄弟”的严厉打压(反革命蒋介石集团),更坏在队伍内部出了大叛徒,迫使鹿兆鹏和白灵的工作转向地下,当白灵生了儿子,被转移到游击队的时候,她不知道真正的威胁才刚刚开始,革命尚未成功,反而被自己人给咬了,这牺牲真是牺牲的冤枉!好没意义!革命队伍内部的人互相的咬来咬去,看看历史,简直像是精神病的间歇性发作,时断时续。 现在改革开放20年了,这种精神病的间歇性发作还会发生吗?这种内乱是真的不会发生了吗?我看还不一定!要时时提防着才好!
  
  还有一个主要人物,黑娃。黑娃年轻的时候有冲劲儿,当了土匪头子更是叱诧风云。可是自从 “招安”到保安团,拜朱先生为师学为好人又回白鹿村祭祖后,运气反而越来越差,精神头也没有了,最后反而被善于钻营的白孝文反过来咬了一口,成了革命罪人受到审判。这个结局也是很令人深思的。
  
  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往往没有好的结局,这就是生活的血淋淋的现实!然而,这些却都是美好的品德,是人格,是品格。
  
  还是觉得白嘉轩老爷子的理论多少有点道理,任他世道如何变换,我还是挺直了腰做人,老老实实种地。粮食才是根本!

老徐说伸懒腰能长个

  老徐说她小时候也挺矮,为了长个,特地想了一个办法: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手举过头顶,和脚一起拼命往两头拉数次(次数与大家想长高的决心成正比)
  从今天开始俺也打算按照这样的方法锻炼,争取再长高个1,2cm,毕竟这个第一眼看人还是关注身高。不是我要自卑,没办法,看人的时候总得仰着头,别人总是对你居高临下。现在的小姑娘一个赛一个高,想泡一个还得颠着脚。谁叫小时候缺营养呢?
  等过几年有钱了,咱把腿骨敲断,还真不信就长不高了。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改变生活;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祝各位感恩节快乐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劳燕分飞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
  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等。
  感恩节宴会后,人们有时会做些传统游戏,比如南瓜赛跑是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

OT life

  OT,英文全称:OVER TIME,也就是我们中国说的:加班。

  曾几何时,在还没有工作的时候,把OT看成一种很羡慕的状态,觉得只有位置很重要的人才能OT,才有必要OT。在大学的时候一个先毕业的学长(一次通过5门CPA),几乎天天都要OT,收入也很高,当时想象着自己以后也能这样,况且OT的时候是增进和同事之间感情的好机会。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当我开始OT的时候,就不是当初想象的那种滋味了。更多的是些抱怨的情绪和疲劳的心情,少了些想象中的成就感。
  
  不想再抱怨太多,因为没有这个必要。觉得还是要看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真的是那些钱吗?还是给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加码?

关于汉城VS首尔

特此说明:本文转载自《强国论坛》之网友“我的大脑告诉我” 可能这个话题有点老了,但是我还是想贴出来。

1、《1月19日,韩国首都汉城市政厅宣布,鉴于目前所使用的韩国首都的中文名“汉城”与韩国语的发音差异过大,容易引起混乱,汉城政府决定改用“首尔” 二字,并正式提请zgzf在今后的文献资料中对韩国首都使用新的中文名称。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韩国方面的决定,今后以“首尔”取代“汉城 ”。>>

**评斥:韩国今后有权在韩国出版的中文资料中自己改称汉城为首尔,中国无权干涉。但中国媒体和出版物继续使用汉城一词,韩国也无权干涉。韩国有权希望或要求中国也改称首尔,当然中国可以接受,也有权拒绝,自主权在中国。至于其理由是汉城与seoul的“发音差异大”,请问中韩建交之时韩国所提出的的中文全称“大韩民国”与republic of korea 的发音差异大不大?是否应该叫“高丽民国”才对?为什么korea不用其发音“高丽”一词,葛教授你问过韩国人为什么吗?偏偏seoul要用发音,可见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其实是韩国人狭隘的民族心理在作怪。

2. << 名从主人,是国际惯例,。一般来说,某一地名的主人、当地人如何称呼,用什么字,发什么音,包括在译成外文时的译法、用词,其他人就应该遵守。如果主人自己改变了,其他人也得随之改变。如果其他人坚持用原来的名称,或者用自己的译法,或者不接受主人的意见,总会有什么特殊的、重要的原因,至少是不友好的表现。当然,学术研究、特别是叙述历史时,还得按照客观事实,不必受此变化的影响。 >>

**评斥:名从主人,国际惯例,也是联合国确定和遵循的地名命名原则?笑话!请问中国的英文名china一开始是中国人取的,还是西方人取的?中国用过汉、唐、明、清等国名,西方却一样依中国产瓷器叫我“恰勒”;西藏的英文名tibet也是西方人取的,为什么不按中文发音取名xizan? 长江的英文名是yangtze river源自中文的早期叫法扬子江,中国改叫长江了,为什么西方不也随着改叫long river?香港回归中国了,为什么“维多利亚港”的名称还保留着?澳门为什么叫macau? 可见一个地方的外文名称更多地是随对方的习惯,而不是主人。当然,外人可以考虑主人语言的发音来取对应的外文名称,也可以不按本地发音而另取它名,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但最根本的是,遵守“双方一致同意使用”原则!对seoul的中文名称,过去中韩双方都使用汉城一词,表明双方都无异议。现在韩国要改为 “首尔”,它可以改,但中国改不改,决非由韩国说了算。中国愿该则该,两方都叫“首尔”这一个名称;但中国不愿改也是合理的,你叫首尔,我则依然叫汉城,两名并用。至于说中国不改是不友好表现,我倒要说,韩国要更改双方使用了600年的名称,这对中国已经是不友好了!至少我已经感受到这种不友好了。

3.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将北平改名北京,定为首都。此后,凡是与新中国建交或友好的国家,都不再使用北平的名称,改用北京,只有还与台湾当局保持关系的国家沿用北平。但以后连这些国家也逐渐以北京取代北平了。又如,以往北京的英文译名用PEKING,广州的英译用CANTOON,但在推广汉语拼音后,分别改写为BEIJING、GUANGZHOU,世界各国也随之改变,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像北京大学的英译,近年来又恢复了 PEKINGUNIVERSITY,而不用BEIJINGUNIVERSITY,那是为了保持学校的传统,是特例。不过既然主人这样用,其他人也得尊重。 >>

**评斥:虽然广州的英文名现在已用guanzhou了,但广州话的英文叫法依然是cantoonese, 而非guangzhou language什么的。一个地名改变其外文名称并得以顺利使用,决非主人对外人硬性要求和规定的结果,而是外人为了双方交流方便而客随主便之果,即主人这样用多了,外人也只好或愿意跟着用。在seoul的中文名称这件事上,韩国人自己可以改叫首尔,中国人愿随之叫首尔的即叫首尔,不愿叫首尔的依然叫汉城。由时间和实践来自然决定seoul的最终中文名称。

4. << 有的改名,明显带有民族性、政治性,但一旦主人改了,外界只能接受。如非洲一些国家在独立后,先后将一些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或被殖民统治者改过的地名恢复为原来地名。如刚果(利)将国名改为扎伊尔,将以宗主国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命名的利奥波德维尔改为金沙萨,即使比利时人不高兴也得照用。又如越南统一后将西贡改名胡志明市,也成为世界通用的地名。 >>

**评斥:回归后澳门的英文macau为何不改为aomeng?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为什么不改名?这应该由葛教授来答复呢,还是由中国外交部或国务院港澳办来答复?看你们的嘴脸!一副奴相!还不如扎伊尔人。附和韩国改汉城为首尔,也能理解刚果改为扎伊尔,却认可了“维多利亚港”。不敢让别人认为我们不友好,却只会接受别人对我们的不友好。中国有些知识分子的心态有反动和奴性的一面。

5. << 有些译名的改变是出于翻译方,与地名的主人无关,只要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主人不会干预。如果译得更贴切,主人会更满意。如我将一些非洲国家的译名用字作过改变,如将塞拉勒窝内改为塞拉利昂,莫三鼻给改为莫桑比克。无论是发音的相似,还是用词的色彩,新译都远胜于旧译。 >>

**评斥:这段文字不正表明地名的外文写法是由外国人确定的吗? 地方改名当然是正常的,关键是看为什么改、怎么改。汉城改为首尔在文字色彩上其实差多了,哪有汉城响亮。“尔”字多用于西方地名,东方之亚洲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名鲜有用“尔”字的,“首尔”一词显得不伦不类。

6. << 至于对个别地名双方或多方故意使用不同名称,或者存在争议,那是由于有领土争端,或者有历史造成的异议。如韩国与日本间对竹岛、独岛之争,韩国对日本海名称的异议,日本与俄国对“北方四岛”用不同名称等等,都是这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首先考虑国家利益,该用什么名称就用什么名称。 >>

**评斥:那在汉城的中文名称上就不要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乃至东亚的整体利益吗?现在的东亚还处在分裂当中,中、日、韩三足鼎立。按历史螺旋发展规律,中、日、韩的文化和民族融合会进一步加深,尊重历史渊源,继续使用“汉城”有助于中韩的整合和交融,改叫首尔是开历史倒车,有割裂历史、分裂东亚的意图。

7.<< 汉城的汉译改名完全是韩国的内政,有媒体报道去年汉城市政府对旅居韩国的1440名华人的调查,44%的华人反对,只有32%人支持。这也是他们内部的事,一旦政府作了决定,还是应遵守的。至于说汉城一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事实,但1945年韩国独立时已将汉城改名SEOUL,现在只是改它的汉译而已。1945年后中文中继续使用汉城,主人没有提出异议,自然无妨。现在主人改了,旁人没有理由不改。>>

**评斥:现在主人改了,旁人没有理由不改?这是笑话+鬼话!上面我说过,中国人愿改的则改,不改则你用首尔,我用汉城。双名并用,由时间和实践来自然决定seoul的最终中文名称。但我还是要呼吁,中国人、中国媒体和出版物要维护自主权,继续使用汉城一词,一不违法,二不必怕韩国人说我们不友好,因为韩国人先提出并单方面改变双方使用了600年的名称已经对中国不友好了。

8. << 与汉城两字相比,首尔接近SEOUL的发音,与世界所有非汉语国家的发音相似,更便于在韩国和国际上使用。中国人一般都认为,在那些部分使用汉字的国家更方便,其实未必,甚至更麻烦。因为这些汉字有的与中文含义不同,有的读音完全两样。其他国家的人因为从一开始就按读音记忆,所以不管用什么语言发音都差不多。而中国人始终按中文的读音识别,反而无法沟通。如日本大阪,日文发音为奥萨卡,英语用OSAKA,其他语种的读音大同小异。只有中国人,要不懂日文,如何知道“大阪”二字应这样读?到越南去更麻烦,由于汉字基本不用了,一些原来很熟悉的地名如顺化、岘港,按读音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名称。有的听起来差不多,却无法确定是哪一个。从这一点出发,我主张对使用汉字的外国地名加注音,让国人逐渐熟悉,以利国际交往。如在课本中出现大阪时应注音OSAKA,媒体使用时也可适当注音。其实,对这些国家使用汉字的人名也可如此,以免国人临时说不出人家名字的尴尬。(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

**评斥:那为何大阪的中文名偏偏没有按发音改为“奥莎卡”呢?东京(tokyo)、京都、早稻田等地名也没有按发音改为“头寇”等呢?葛教授的这段文字,前后自打嘴巴。至于不按发音不容易找地方,这种小问题也值得提出来,真是杞人忧天了。据我所知,任何外国的小地方名称,通常是没有现成的中文译名的,也没必要有。因为小地方太多了,翻译不过来。如果去了就只能按其本地语言的发音来叫,这是自然的。至于国名和大城市,就算中文名称跟当地语言的发音有异,也不会找错或去错地方吧。比如,还没听说过谁去韩国还不知道就是republic of korea, 而非要自己在地图上去找“hanguo”究竟是在哪里,葛教授这不是在讲笑话吗?去德国不知道就是去germany, 而要在地图或机场的航班牌上去找“deguo”, 有这样的人吗?葛教授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吗?自己去慕尼黑却不知道就是去munchen(德语发音近似米匈), 而要去找什么“munihei”, 有这样的人吗?若有,只能怪他自己无知,却怪不得中文名称没有跟发音一致。

总之,我认为中国的正确反应是,即便韩国单方面更改了汉城的中文称呼,中国政府也不必发文规定各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的标牌都改称汉城为首尔,由各方面自行决定。若有的地方改称了首尔,应用括号注明“汉城”,如首尔(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