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癖之说

  很久没有上天后的blog咯,今天上去以后发现给我留了作业:写5个怪癖。
  这不是难为我吗?像我这样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怎么能,怎么可能有怪癖?寒自己一下。不过既然是作业,就勉为其难,吹毛求疵一下。
  1、和塔塔有些相似,喜欢光着身子乱窜,这次不知道有没有妹妹愿意……
  2、确切说这是个恶习,每逢周六日头不梳,脸不洗,所以请拜访我的MM提前打个招呼,好让我梳妆打扮一下,以使您赏心悦目。
  3、骑自行车喜欢碾过前方障碍物,比如说报纸、塑胶袋……记得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看到前方11点方向有不明物体,经过辨别为一报纸,遂加速碾之。就在车轮接触到报纸的0.0000001秒时,我意识到这是一块大石头……%^&%&^^$##*@#
4、比较懒,不喜欢打扫卫生。不过,我会突然发现家里很乱,于是开始发飙——打扫房间;
5、终于到第5了,那就是玩CM(现在应该是FM)一定要英文版,中文版我会抓狂的,这好像和天后喜欢看原版电影有点类似哦。

人生能无奈至此-强烈推荐《活着》

  就像经历一场漫长的磨难,用一上午的时间看完了全文。在最后那段描写让我记忆深刻:经历年少阔绰、败家、战争、丧妻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年老的富贵牵着年老的老黄牛在夕阳下。顿时,我所有的情绪都在那一刻迸发了,活着不就是那样吗!人和动物一样,活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忍受着生活一次次的打击与压迫,哪怕是片刻的温暖都会被撕得粉碎,撕得什么都不剩,只留下活着。
  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讲的,还是珍惜美好的生活,关爱身边的亲人吧。

【内容简介】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海盐这个地方,是杭州湾里的一座小城。这小城里的小胡同,宛如密林中的幽深小径。还有石板铺成的小街,用脚踩上去有晃晃悠悠的感觉。还有一条从余华家窗下流淌过去而使余华讨厌的肮脏阴沉的河。
  余华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浙江人,父母都是牙医。他从小就感到家中有一种压抑和困禁,渴望自由开放。
  余华生于1960年4月3日,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从1978年开始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的创作,曾经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后来他从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来,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1984年他写出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小说,开始展露了他独具个性的文学才华。1988年的年初他发表了极有影响的《现实一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余华自己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感悟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残酷状态,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潇洒的轻松情调来描画。接着,他又发表了《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小说,又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
  余华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世事如烟》等作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跳跃式的姿态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高度。他越来越自如地开拓了自己的文学天地,构筑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兄弟》(上)

  拿到余华的《兄弟》,乍一看,还以为是盗版。封面上两个大头,看上去有些弱智地笑着。

  故事的开头,并不精彩。李光头躲在男厕看池里的女人屁股(倒影),并因此名气大噪。说实在,我估计这一大段的描写,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小毛孩们根本无法共鸣,但这也许更增加了读者的兴趣或者遐想,让人继续读下去。

  流氓的李光头,因为看到了屁股中的极品——林红的屁股,而被刘镇人民追捧(这里的人民指男性,尤其是20-40岁的男性),而他利用天生的本性,学会了利用独有的资源——向不同的人民描述林红的屁股,来换得三鲜面共计56碗,当然其后还有面条,这里不再列举。

  到此,笔峰一转,把我带入了那个万恶的文革。余华给我看的,是一个普通的城镇如何在文革的旋风中变异,人性的泯灭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也许在这个时代谈论文革的残酷并不合时宜,但真情永远是打动人的第一要素。反映历史永远是文化人要做的事情。从《活着》到兄弟,无一没有对历史进行反思。

  宋凡平,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是生活中的勇士。从他开始怒气冲天地在二婚之日与人大打出手,到被打倒时被几个小毛孩当扫荡腿练习对象,再到关在仓库改造时,被红袖箍们恣无忌殚地欺负而不露忿色,同样是护犊情深,同样体现了深深的父爱。逃出仓库,则是对妻子的爱。在红卫兵的棍棒拳打脚踢下,仍要买票上车去接老婆……直至被活活打死。这是何等的爱情啊?余华写得惊心动魄,而我眼睛也润湿了。我相信看完《兄弟》的女性读者会对折偶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同样也给我们男士树立了榜样。

  已经很久没有作品如此深的打动我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而这本书又让我回归了平静。

  最后非常感谢余华,感谢[V],感谢中央电视台,特别要感谢塔塔给了我读书的机会。谢谢

ps:听说公主要写本书书评,这等好事岂能让她专美,立刻利用加班时间,抢在她前面发一篇书评。另外,请塔塔小姐看完以后也写一篇,作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