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达芬奇

为了便宜,赶6点的场去看《达芬奇密码》,路上堵车,结果到达电影院已经迟到30分钟。尽管看过原著,还是没有搞明白电影。我的疑问是:

耶稣的妻子被达芬奇巧妙地绘画在最后的晚餐这幅不朽的名画当中,就是耶稣左手边的那个信徒—其实就是耶稣的爱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这个可怜的女人虽然被定为继承人,但是却遭到其他试图神化耶稣的教徒的迫害,不得不四处流亡。幸运的是,当时她已经怀有了耶稣的骨肉,并且把生了下来,然后一些信徒–后来被称作圣殿骑士,一直保护着这条血脉直到今天,那么只要找到这些后人并且与被保存下来的耶稣妻子的dna作鉴定,就可以还给 历史 一个真相,于是这种迫害与隐藏延续了千年直到今天被搬上银幕。

如果来证明抹大拉就是耶稣的妻子呢?电影里面好像没有清楚的交待,感觉有点懵。
小说中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为了在短短的2个半小时交待全部的内容,突出视觉效果,结果忽略了人物的刻画。无论让,还是汉克斯感觉都是木木的,至于小说中聪明的女主角,在电影中除了睁着一双迷茫而美丽的眼睛外,什么也没于做。

搏击会——不得不看的电影

fight club

电影的结局在网上很有争议的。有的认为这是他已经完成了蜕变,他就是泰勒了,也有人认为他战胜了泰勒。我更倾向于第一种理解,那一枪宣告着他真正的成为了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个样子,是他向泰勒的妥协。

每个人理解不同,所以每个人眼中结局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直到现在才明白,诺顿在全国各地寻找泰勒,其实也是建立搏击会分会的过程。最后那一枪应该是他在意识到自己分裂人格后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全方位的否定只能用一个巨大的痛楚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就像他以前打击自己一样.不应该追究他想要毁灭哪个自我,因为他已经崩溃了。

谁是潜伏着的杀手-致命ID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荒原,一场肆虐的暴风雨,将矗立在其中的一座汽车旅馆,与外界完全隔离。道路,不通;通讯,中断。而十个此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这个摇摇欲坠的破旅馆中,等待着越来越深的恐惧降临:十个人,正在一个接一个被有计划的谋杀……在死神面前,他们恐惧、颤抖,人人陷入疯狂的猜测中,理性正在慢慢远离。  
  然而这一切全是变态杀手和斯里幻想出来的!!  
  和斯里小时候,做妓女的母亲为了去接客,经常将其一人放在汽车里,不正常的童年导致了其具有了变态的性格(人格分裂),在他犯罪的时候,受到了意志中暴力的一面所控制,而本身却没有意识到,当这种意志的控制力在下降的时候,自身可以感觉到多重意志的并存和斗争,即“当我走上楼梯的时候,我遇见一个不存在于那里的人”,并试图驱逐它 –“我希望,我希望他会离开”,这也是他会在自己幻想的杀人场景中把自己当成退役警察,并在后面和想象中的罪犯进行搏斗,终于想象中的人一个一个的死掉,只剩下了来自拉斯韦加斯的妓女(她应该是凶手自己母亲的幻像),她幸运的逃离恐怖之地(凶手尝试着原谅自己母亲),此刻和斯里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意志的控制,这时的他已经接近正常。然而,在其潜意识里深藏的对母亲的仇恨却无法去除–“一日为娼,终生为妓”,他终于又挥起了镰刀,开始了杀戮。

精神斗争

   影片《致命ID》从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精神斗争的历程。   
   一个名叫马尔科姆的人,由于在孩童时期遭遇强烈的精神创伤,心智产生分裂,造成了多重人格,使他成为了“多重人格症候群”。而心理医生则是通过药物治疗,迫使他所有的人格互相冲击,产生暴力,随着暴力的产生,人格的数目就会减少,而犯下命案的一个控制了他现在的身体。因此心理医生让他的人格再次互相斗争,而犯下命案的那个人格必须在斗争死去,马尔科姆的罪名才能得以洗脱。  
    马尔科姆的人格被分裂成了十个人,一个家庭,夫妇及一个7、8岁的儿子;一个女演员及她的保镖;一个警察;一个假冒旅馆经理的男人;一对刚结婚的年轻情侣;一个想回农庄管理橘子林的妓女。这十个人,被困在了一个暴风雨中的车站旅馆里。他们都只能在旅馆住下,并从1至10拿到了自己的门牌号。  
    这些人的出场,均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来安排的。片头先是心理医生在查阅马尔科姆的犯下命案的资料,跟接着把镜头转到两个律师通电话后举行了一场听证会。然后镜头又一闪而过出现一个暴风雨中的旅馆及一个男人,正当他看电视看得在兴头上,旅馆的门被打开,出现一个丈夫和他受重伤的妻子;然后从他焦灼的脸上回到他们正开车在路上,听到台风的广播预告,并且车胎被一只高跟鞋刺破;跟着又叙述了原来这只高跟鞋是由一个妓女不小心遗落到路上的;丈夫在修车的时候,妻子由于跟儿子打招呼站出路中心,被一辆房车撞倒;镜头又进入到这辆车内的情况,一个女演员正在通电话,电池没了,要司机帮她找,刚好此刻,车就撞到了人。在这一边串的层层环扣式的补叙出场中,影片的制作人是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使得这些人的出场显得十分自然而又带有点思考——这场人格的聚会与斗争是无可避免的。而在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也会有许多偶然的东西,其实是存在着必然性的。

有多少记忆是真实的?——评《记忆碎片》

  前一段时间看完了《记忆碎片》,因塔塔说电影中有些许不明白的地方,这让我很紧张。毕竟塔塔的智商要比我高,于是我决定把看懂电影作为一项工作来做。这样的后果是——累。不管看得是否累,但是我还是得佩服导演Christopher Nolan。
  电影大概是这样的,身为保险调查员的主人公的妻子遭人奸杀,主人公患上短期失忆,对事故以前的事情都能记得,而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会忘记。通过对一个以前打过交道的森米的研究,他掌握了通过习惯生活,把自己所肯定的东西拍下来,并作记录。他把自己认为和仇人有关的Fact都纹在身上,在Natalie的帮助下寻找凶手John G.最后~~~
  导演把整个故事分成了若干个个片断,将最后发生片断倒叙(彩色),将最先发生的片断正叙(黑白),倒叙与正叙交叉播放。开始第一个片段照片回到Lenny的相机中,子弹回到手枪中那个镜头就是一出现,聪明的公主说:“这是倒叙!”然后我们就开始头晕,因为其间又有了黑白的镜头,直到影片看到一半,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正叙。不过我在看的时候,更注重于彩色片段,只把黑白片段当成是Lenny的回忆,没考虑这些片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在最后一个黑白片段结尾Lenny手中的相片逐渐由黑白转入彩色,两个片段衔接起来了,这也揭示了顺叙的黑白片段是发生在彩色片段之前的故事。虽然一开始Teddy的死是故事的结局,可让人恍然大悟的是在影片最后,那对观众来说是实质上的结尾。因为在最后一个片段我们才知道到底是谁杀了Lenny的妻子,为什么Teddy会死,这是观众看到最后迫切想知道的,这个结果也颠覆了我们此前的种种猜测。
  我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很多都想弄清楚人物关系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我也想,可后来发现这是徒劳。许多问题似乎没有唯一答案,也许每个看完电影的人会有自己的看法。比如Teddy到底是什么人,Lenny到底是否杀死了她的妻子等等。
  现在回味起来,影片对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人类短短的百年尚且不能控制自己的记忆,而那些通过种种外部记忆手段传承的 历史 ,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抛开推崇实证的自然科学不谈,人文科学肯定是摆脱不了这样的可能的,史家的笔杆子确有捉弄后代的能力。Lenny仅仅烧了两张照片,加了一个注脚就能把后来的自己和观众捉弄的昏天黑地,第一手史料的作者可以发挥的空间显然更大。我本来以为随着人类记录细节的能力的提高(照片、影视资料的出现),这种伪造历史的可能性会减小,但想一想matrix,再看一看各种自相矛盾的新闻消息,我知道自己错了。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避而不谈的好,免得坠入不可知论的深渊…”